首页 > 历史小说 > 穿越大唐:纵横家不好当 > 第11章 大唐长安

第11章 大唐长安(1/2)

目录

长安城,大唐的京城。

前朝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七百八十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王朝的需要。

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因此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

大业九年,动用十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当年太祖李渊起兵,攻大兴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改大兴宫为太极宫。

因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使得住在太极宫有“湫湿”,太宗李世民决定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为太上皇李渊修建避暑行宫,最初叫做永安宫。

不料工程进行到一半,太上皇李渊就溘然长逝,永安宫的建造随之中断。后来唐高宗李治又以未完成的永安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使之不再是一座离宫别殿,而是作为象征帝国无上皇权而使用的正式皇宫,并改名大明宫。

太极宫很快就被大明宫所取代。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为中心主干道,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市,称为东市和西市。

长安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明德门中门宽五车,侧门宽两车。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宽可数十车并行。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亦宽数车,畅通无阻。

皇城亦为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七条,南北向五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两支军队,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到达长安城外十里左右的长坡,长孙霖和独孤瑾分别命令手下的副将各自带着御林军和禁卫军回到军营。自太宗皇帝以来,成立禁卫军和御林军两支皇家军队,其中,禁卫军驻扎在皇城西的芳林园,御林军驻扎在皇城东的龙首原,将皇城保护在中间,可谓万无一失。安排妥当之后,长孙霖、独孤瑾和韦德献以及多名部将等人则直接进宫面圣述职,于是轻装简便,一人一骑,从明德门进朱雀大街。

进入朱雀大街后,易林便要和他们分开了。长孙霖他们需要直接策马穿过朱雀大街去皇城,而易林则想去逛一下长安城着名的东西二市。

易林一个跨身,翻下马背,拱手告别道:“多谢各位的照顾,后会有期。”

独孤瑾和韦德献等人纷纷客气地作势回应,毕竟这一路上,易林的博识多才让他们对眼前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长孙霖则淡淡地报以微笑,目送易林牵马离开。

就在易林走出十多米的时候,长孙霖忽然拍马赶上,解下腰间一柄匕首递给易林,说道:“易林兄,匆匆一别,这柄匕首就赠予你留作纪念吧。”

易林接过匕首,道:“谢谢霖兄盛意,我也没什么好相赠的,身上唯一值钱的玉佩还弄丢了。这样吧,就当我先欠着你一个礼物,他日一定倾囊相赠。”

长孙霖淡淡一笑道:“无所谓了。对了,易林兄来长安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易林咧嘴一笑道:“当然是为了看尽长安城的繁华呀。”

长孙霖拍马离去,向后挥了挥手道:“总有一天我会知道易林兄来长安城的真正目的。后会有期,易林兄多多保重。”

易林怔在原地,呆呆地望着长孙霖远离的背影,嗒嗒的马蹄声回响在长安街,巾帼须眉,好不潇洒。

长安城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陆路多条大街纵横交错,水路多条河渠环环相扣。

众多河渠中,又要数东西穿过长安城的潏水、南北穿过长安城的清明渠、永乐渠以及环绕皇城的龙首渠,最为壮观。

河道宽可多船并进,毫无阻碍,河道建有多道拱桥,高达十米,商船可以畅通无阻,即使是水军的狼牙战船也可轻易通过。

易林和长孙霖他们分开后,才醒起自己身无分文,后悔刚才没有厚着脸皮问他们借些盘缠。

易林边走边想,怎么才能弄点银两应急,因为这长安城里衣食住行样样都是要钱的,没钱可是寸步难行。

易林本想着妙手空空,顺手宰几只肥羊,偷点盘缠,但转而一想,天子脚下,最好还是别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有辱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于是只好把马卖了,换来一些银两。

易林向西走到清明渠,然后叫了船家,坐船往西北方向前行,准备去西市。

清明渠的两岸,茶肆酒馆众多,热闹非凡。易林轻扣船辕,感慨道:“长安城内千重楼,清明渠边茶与酒。京城就是京城,真是热闹繁华啊,大开眼界,大开眼界。”

那船家不屑地看了易林一眼,道:“客官是初到长安城吧?这清明渠两岸还不算热闹呢,潏水两岸才真叫流金繁华,茶肆酒馆,赌坊青楼,客栈商铺,应有尽有。特别是西市一带,那可是灯火通明,玩乐吃喝,鸯歌燕舞,纸醉金迷。还有西湖风光,到了长安城必须要游览一番。”

易林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多谢船家指点。在下是上京赶考,初来乍到,所以少见多怪了。”

那船家正眼看了易林一下,说道:“哦!原来是位考生,那你去西市就对了。西市有几家客栈特别受书生才子们欢迎,每年考试期间,各地的考生汇集,以文会友,可谓人满为患。其中又数重门楼最为着名,一房难求。”

易林疑惑道:“重门楼?名字够古怪的。”

那船家继续撑着船,随口道:“我也不懂什么意思。但肯定是大深意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在那里住宿。”

易林也不去琢磨重门楼的含义,转而问道:“西市繁华,那东市呢?”

那船家摇头道:“东市怎么能和西市比,东市是港口,就是一堆运货与卖菜的,贩夫走卒,乌烟瘴气。酒楼茶肆倒是挺多,只是不解风情,所以还是咱们西市好,京城的风花雪月,十有八九都聚集在西市附近呢。才子佳人,风流绝配……”说着船家都自我陶醉起来,似乎是想起了青楼里的某位姑娘。

易林会意一笑道:“哈哈,我这人最爱吃喝玩乐逛青楼,西市很适合我。”

船家以为遇到同道中人,心照不宣地笑了。

站在重门楼前,易林总算明白重门楼为什么叫重门楼,因为它门多,一门之内又一门,入眼便已经是三重门了。重门楼不像普通的客栈,倒像一座达官贵人家的府邸,屋檐悬琢,层层高耸,气势恢宏。

抬头看去,有重峦叠嶂之势,观之心胸豪迈,让人心生向往,膨胀迷醉,觉得将来必然会金榜题名,有朝一日封侯拜相,成为人上之人。或许就是这种欲望与憧憬,让天下才子都喜欢住在这重门楼,讨个好意头,将来可以登门入室。

想象一下,登上重门楼,居高临下,看着这繁华的长安城,怎不叫人飘飘欲仙呢。

大门前,伙计见有客人到,立马笑嘻嘻地迎上来,点头哈腰道:“这位公子是找人呢?还是住店?”

易林疑问道:“找人又如何,住店又如何?”

那伙计恭敬道:“找人呢,公子报上客人的名来,我可以代为引路,住店呢,报上自己的名来,我可以代为安排。我们重门楼从不问出身,一律服务周到,不会有丝毫怠慢。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说不准那位其貌平平的书生学子便突然成了这一届的科举进士呢,所以我们一视同仁,都好生招呼。”

易林啧啧赞叹道:“店家真是会做生意,难怪天下才子书生都喜欢住这重门楼,客似云来也是理所当然。“说着易林把银两掏出来道:“我住店。”

那伙计殷勤地道:“公子今天真是幸运无比。原本我们重门楼所有的房间都已经住满,但公子来得很巧,有位客官因为收到家中急信,父亲病重,所以退房回乡了,现在刚好空出一间。如果公子对房间和价格没有问题,马上就可以付定金住下来,机会难得,错过可就没有了。”

易林兴高采烈道:“天助我也。有劳带路。”

走进大门,是一处庭院,庭中有个池塘,池塘上亭子与假山相交连,辉映成趣,池水上浮着朵朵睡莲,含苞待放,池水中则是成群结队的锦鲤,游来游去,缤纷艳丽。

易林四周张望,叹为观止,长安就是长安,一处客栈也能浮华至此,让人只愿长醉不愿醒,难怪历代皇家贵族都会在京城的纸醉金迷中沦为亡国奴。

那伙计见易林好奇地四处张望,而且面露异色,似是被眼前景象震撼,心里得意洋洋,觉得自己这个伙计也是高人一等的。

易林回过神来,笑道:“既然叫重门楼,你们这里的门肯定是大有名头吧。我猜刚才我们经过的那扇大门应该叫鱼跃龙门。”

那伙计佩服地连连点头,讶异道:“公子之前当真没听过重门楼这些门的象征?”

易林摇头道:“我初到长安,人生地不熟,自然没听说过。虽然我不知道,但其实一点都不难猜。门里池,池里鱼,若不是象征着鱼跃龙门,还会是什么?”

“公子果然是个有学问之人”那伙计说着又指着庭院尽头的大门道:“那这扇门呢?公子是否能猜得出来?”

易林沉声道:“难不倒我。门前有阶梯,门槛由一整根黑檀木做成,而且还雕龙画凤,门内能看到一张大屏风,屏风中间挂着丝绸苏绣,绣绘的是百鸟朝凤图,如果我没猜错,这扇门应该象征着登堂入室。”

那伙计神色惊讶,赞叹道:“公子真是见多识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大宋赢家:从拯救李清照开始 王朝逐月录 朱元璋穿越崇祯 三国:霸王附体,貂蝉为我更衣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飞升 熢火之下 穿越开局,捡个野生娇妻当个宝 五代十国:英雄的崛起 大秦:父皇你怎么诈死? 开局平定白莲教,皇上要我当驸马
返回顶部